对慈禧掌权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,历史百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。
古代女性地位低下,但不影响有些女性在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。如武则天的统治为就为后来的“开元盛世”打下了基础。但对于慈禧太后,我们今天对她却是骂声一片。她反对洋务运动,扼杀变法运动,甚至在后来直接对列强宣战。在她昏庸的决策下,清朝一步步走向覆灭的深渊。
但这样的一位“愚昧”的女性,是如何一步步爬上高位,从而掌握清朝命脉长达四十七年的呢?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阐述一下慈禧太后的手段。
公元1861年,咸丰皇帝在热河去世。他在去世前,为自己的太子指定了八名顾命大臣。这几个人都是咸丰皇帝极为信任的人选,这样的安排可以让他去世后不至于皇权旁落。然而,咸丰皇帝的算盘打错了。
咸丰皇帝的弟弟,即老六恭亲王奕訢,本来是当年皇位竞争的最佳人选。但咸丰皇帝却耍弄手段上位,这也让他对老六极为忌惮。虽然奕訢才能出众,但咸丰依然不肯给他顾命大臣的地位。
这让奕訢感到十分不满。于是慈禧太后联合慈安太后(咸丰帝的皇后)和奕訢,授意与自己亲近的大臣上疏要求皇太后垂帘听政。这样的做法自然遭到了顾命八大臣的抵制。
然而,八大臣内部也出现了分裂。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遭到了其他人的排挤。于是慈禧太后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动了辛酉政变,诛杀了顾命大臣肃顺,掌握了大权。
然后,在恭亲王奕訢的指示下,朝廷正式承认了慈禧太后的地位。慈禧太后开始“垂帘听政”。此后慈禧掌握朝政长达四十七年。那么慈禧太后是如何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的呢?
首先不得不提到在慈禧上位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两位太监----安德海和李莲英。这两人堪称慈禧太后的左膀右臂。但恭亲王奕訢却成了自己独揽大权的最大的障碍。所以慈禧太后必须要将他的势力排挤出去。
恭亲王在我国的近代史中算朝廷中少有的进步人物,他主持洋务运动,力图推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。但这不妨碍慈禧太后“恨屋及乌”,恭亲王支持的她就一定会反对。所以慈禧太后采取了行动。
由于恭亲王一直在打压地方大员的势力,所以引起了李鸿章、曾国藩等封疆大吏的不满。所以慈禧太后抓住机会,暗地里培植他们的势力,给予他们建立自己的军队的权力。
于是,李鸿章的淮军、曾国藩的湘军日益壮大。在中央,慈禧太后公开支持顽固派,反对洋务运动。此外他还重用其他的皇族成员,逐步削减恭亲王的权力。
很快,恭亲王就被名正言顺地赶出了政治中心。而不论在朝中还是地方,慈禧太后都具有了相当的势力,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地位。
最重要的一点,还是当朝的皇帝。按照清朝律令,皇太后想要垂帘听政必须要满足一点:皇帝的年纪小。
所以慈禧太后必须要扶植一个听自己的话的皇帝,才能继续把握朝政。当朝的同治皇帝是慈禧的亲儿子,自然不会有差池。但在他去世后,新的皇帝人选就成了问题。
出于自己地位稳固的考虑,慈禧太后立了年仅四岁的载湉为新君,是为光绪皇帝。而朝中此时已经几乎不敢有反对的声音了。即使有,也已经被慈禧太后“清理门户”了。
虽然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期间支持了变法运动,由于操之过急而且方法不当,最终还是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扼杀了。此后,光绪皇帝也彻底成为了傀儡。
总结:慈禧太后在咸丰皇帝去世后就开始寻找机会。在她发现顾命大臣之间互相倾轧的时候,就果断出击发动政变,成功扳倒顾命大臣。然后,她又发现恭亲王是一大障碍。
于是她通过培植地方势力,反对洋务运动以及架空他的权力等各种方式,最后成功将奕訢逐出了权力中心。最重要的是,她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,立了年仅四岁的载湉为新君。就这样,她把控朝政长达四十七年。
免责声明:www.yesbaike.com只负责收集整本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【相关文章】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yesbaike.com/view/40047.html
声明: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,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,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。